浅谈评价的多元化
浅谈评价的多元化
临湖第一中心小学 陈晓峰
新课程提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,评价的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。以往的评价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就,关注学生的表现,主要是以知识技能评价为主要内容、以书面评价为主要方式的评价。忽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。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的,也是不利于教师发展的。通过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查,不只是看学生的表现,还促使教师认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,及时改进教学方式,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。
一、评价的多元性
以往的评价更多地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,忽视其他方面的功能。这种评价取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,也限制了教师在课程开发和促进学生发展上的能动性。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,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。数学课程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导向作用,如果只是将评价的目标限定在学生对概念、运算和解题技巧的考核上,就会使教师和学生只关注这些目标,忽视其他方面的目标,特别是那些不能简单地用一张考卷和一个分数来确定的目标。比如学生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,学生学习过程的目标,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等。在多数传统的数学试卷中,考查的内容基本是计算技能和解决固定模式问题的能力,应用题也局限在一些标准的类型题中。像以下这样的问题是司空见惯的。
填空:
(1)8+()=10 ()+ 6=16 7+()=14
9+()=10 5+()=15 4+()=11
这样的评价是以知识技能为主的,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。评价的多元性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,而是要评价学生多方面的的发展,评价学生的多种能力。如下面的题目,就可以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表现。
把1、2、3、4、5、6、7、8、9填入下面方框里,使等式成立。
□-□=□-□=□-□=□-□=□
□+□=□+□=□+□=□+□=□
这类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,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。评价时,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加减运算,又考察了学生思维的开拓性和创造性。
二、评价的激励性
评价是师生感情交流的有效方式,运用激励性评价,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,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,积极地鼓励和肯定每个学生的每次进步,以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,让他们在评价中得到鼓舞,树立自信心,从而不断进步,不断成长。
以《连加、连减》一课为例,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例题图,“说说你看到了什么?你能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吗?”学生争先恐后的提出了问题,此时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满腔热情地给予评价,用一些简短的语言,如“你提的问题很有创意!” “你的问题提的很有水平”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提问的欲望。接着老师继续提问: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?你会算吗?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,教师继续运用激励性的评价,如“你们真聪明!”“想的真周到!”“不要急,慢慢说”“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!”等加以激励,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成功的乐趣,产生更强烈的学习积极性。
三、评价的有效性
评价,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,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。在课堂教学中,教师看似平常的话语,能够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,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,为学生的不断发展提供新的空间。
以《认识线段》为例, 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时,教师提问:淘气的线段和大家玩捉迷藏呢,你能找出线段吗?通过这样激励性的提问,激发学生判断的兴趣,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线段的2个基本特点,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。折一折练习中,教师这样提问:刚才我们在长方形白纸上数出了4条线段,你还能在纸上折出一条线段吗?你能再折一条比刚才那条长的线段吗?你还能再折一条比那条线段短的线段吗?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,鼓励孩子探究知识,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来折线段,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。引导学生体会“线段是有长短的”,这里即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,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。
用户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